(相关资料图)
6月,记者来到九师一七〇团,一眼望去,满是浓绿繁密的沙棘林,林地边摞满了剪下的沙棘枝条。这些不起眼的废弃枝条,在一七〇团职工群众眼里,可都是增收致富的宝贝。
在一七〇团六连额敏县山珍沙棘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,蘑菇大棚里一簇簇泛着金黄色泽的蘑菇长势喜人,职工正在检查菌种萌发情况。拿起被黑色封膜包裹着的菌包,合作社负责人王红兵告诉记者:“沙棘浑身都是宝,沙棘枝条也不能浪费。我们把枝条打碎,混合麦秸、棉籽壳做成新的菌包培育蘑菇,沙棘枝条中的油脂营养丰富,这就是金色蘑菇的养成‘秘诀’。”
王红兵2003年就开始尝试培育蘑菇,由于经验不足,他的第一次以失败告终。随后,不甘心的王红兵多次前往石河子大学,向专家求教,学习蘑菇培育技术。2005年,王红兵收获了培育蘑菇的“第一桶金”,此后,他培育蘑菇效益越来越好,又有了更多的新想法。
随着一七〇团沙棘种植产业的兴起,王红兵用了5年时间尝试把沙棘和蘑菇结合起来,将沙棘枝条粉碎后作为食用菌培养料,等菌包养分耗尽成为废料,再作为基肥施用在沙棘林里。就这样,王红兵探索出了一条蘑菇棚里的循环农业之路。
看着棚里丰收的金色蘑菇,王红兵乐呵呵地算起了账:“一批菌包能生产8个月,一个棚有1万袋菌包,一年一个棚就有10万元的收益。今年我投入200万元,一共种了12个大棚,总产量预计480吨左右,产值有400多万元。”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”金色的沙棘蘑菇映红了王红兵的事业,周边连队的职工群众也纷纷加入合作社。目前,额敏县山珍沙棘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14人,平均每月每人能增收四五千元。“现在,我正积极和疆内外的研究所、企业就沙棘蘑菇深加工进行合作,进一步挖掘沙棘蘑菇食用、药用价值,研发沙棘蘑菇口服液、菌片等新产品。”王红兵兴致勃勃地说。